赛程直播

气得让你想摔拍的三种失误

时间: 2018-08-02 澳网

无论是职业比赛还是业余爱好者之间的切磋,非受迫性失误都是技术统计里重要的一部分,前美国大满贯冠军比尔•蒂尔登曾在自己的书中写道,“致输掉网球比赛的原因,往往是不必要的失误和不会依靠落点得分。”

制胜分和非受迫性失误的比例,往往决定了比赛的整体走向,当两人的比值相差过大时,即意味着一边倒的局面。2007年澳网半决赛冈萨雷斯三盘轰出42记制胜分,却只有3记非受迫性失误,14:1的比例是史无前例的,那一天上帝的名字暂时叫冈萨雷斯;而其它顶尖高手的比值一般也就在5左右。

对于业余选手这个比值可能会更低,甚至只有零点几,缺乏进攻性是业余爱好者的通病,不过更重要的原因还是多如牛毛的失误,尤其是以下三种失误,会让人忍不住想摔拍,哪怕你身兼佛系青年的属性,想必也是脸上笑嘻嘻心里......

【煮熟的鸭子:前场高压】

我们不去讨论中后场的后撤后仰高压以及刚好落在底线上的运气球,单纯的中前场乃至贴网高球,想来都是喂到嘴边的肥肉,应当被一锤定音地下分,可是你偏偏就失误了。

最近的马德里大师赛中小德对锦织圭,德约科维奇两次高压可谓“出尽风头”,一个前场高压被锦织圭直接回了穿越制胜分,另一个贴网落地高压直接下网,被网友调侃“确认过高压,我遇见对的德约”;即便在小德巅峰期,高压球也一直是他的短板,“德系高压”的名头是跑不掉了。

相比之下 ,费德勒高压球的功底就相当精湛,反手位的鱼跃式高压、灌篮式高压以及各种带切的高压都玩的风生水起。

避免前场高压失误需要注意以下三点:击球时拍面一定要朝向已锁定的落点;触球时手腕不能松;迎前打高压一定要提前收住脚步并控制重心。

【底线拉锯的成果:浅球】

业余爱好者中绝大多数或许都是底线长拍的好手,至于处理浅球和截击都是相对薄弱的环节。这就会出现一种情况,费劲九牛二虎之力和对手周旋,十几拍甚至几十拍的底线拉锯式马拉松,最终等到对手疲软回球质量降低,你立马冲上前一板子抽下去想摘取胜利的果实,结果失误了,所谓得势不得分,真是无语问苍天。

更坏的情况是,频繁的网前失误导致你信心受挫,每遇到这种情况都你都不再敢打,最后郁闷的被对手逆转攻防形式,被轻易穿越或者吊球过顶。

要减少处理浅球的失误,首先要判断浅球的类型,腰部的浅球是最容易处理的,难的是膝盖以下和肩部以上的浅球。面对膝盖以下的球,最重要的是降低重心,包括持拍手和拍头都要降下来,采用关闭式站位让身体自然上前,才能把球拉起来;而肩部以上的高球,则需要采用开放式站位,向高处引拍,利用屈膝蓄力蹬地的方式带动拍子。

【一分还没开始就结束了:双误】

在所有的非受迫性失误里,因为发球双误而送出比赛才是最冤的,这一分尚未开始就已经结束了,简直冤得堪比六月飞雪。发球本是所有网球技术里唯一能由自己掌控而不受别人影响的,是占据比赛主动的最大底牌,尤其是对于男子选手来说,没有发球其它技术都等于零。

关键分发双误,很大一部分是心理因素,最常见的一种心理是:经过长时间鏖战,想通过ACE尽快拿下这一局,让对手缴械投降。这种心理越是迫切,就越容易过度发力,导致发球动作变形进而失误。正是这样,二发时将诱发另一种心理:不断默念不要双误、不要双误。结果反而更容易双误。

所谓情绪,是一把秤,激进还是消极都是极端,冒险还是保守都是失衡,平常心是道。我们正是在这种情绪的反复中不断磨砺,技术上不断反省和提高,才能在网球的道路上越走越远。(来源:网球之家 作者:刘逸飞)

  • 最近更新
  • 相关文章
  • 热门点击
发表评论
1评